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礦山水防治與資源化利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重點實驗室礦業大學(北京)內蒙古研究院
水害作為煤礦“五大災害”之一,在威脅煤礦安全生產和職工生命安全方面,已成為僅次于瓦斯事故的第二大“殺手”。2000年~2022年,全國煤礦共發生水害事故1205起、死亡5018人,其中較大以上水害事故102起,死亡2039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總結事故教訓,探尋事故規律,用事故教訓推動水害防治工作,從地理區域、年代、季節、水文地質類型、突水水源和煤礦企業所有制等對水害事故特征進行了不同維度的統計和分析。結果表明,在事故特征方面,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復雜程度與水害事故發生頻率高度一致;華南地區事故起數和傷亡人數位居首位,且全年內水害事故高發期主要集中在3~5月和7~8月;老空水是水害事故的主要充水水源,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危害性,并且主要發生在技術探查及管理能力更弱的鄉鎮所有制煤礦中。在事故致因方面,客觀上開采環境復雜,主觀上重視不夠,即管理不當和違法違規開采,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點狀的陷落柱和線狀斷層構造等隱蔽導水內邊界以及老空水等未按規定探放,是事故發生的主要技術原因。采用文獻計量學可視化分析發現,當前煤礦水害方面聚焦的研究主題可以很好地對應“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煤礦防治水原則。從破解煤礦水害“風險查不清”、“有險斷不準”、“出險治不了”等困境出發,相應從礦井充水因素和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立體充水水文地質條件分析以及分類源頭精準防治等三大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順應水害防控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提出透明礦山、水害災變監測預警和應急救援等保障技術措施。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