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躍民教授是我國礦物加工工程領域專家,在煤炭干法分選和篩分領域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創立了潮濕細粒煤炭深度篩分理論,發明了高性能大型振動篩關鍵技術和難篩分礦物高效篩分技術,在我國煤炭、冶金和化工領域廣泛應用,解決了大型振動篩可靠性差、篩面堵孔的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選關鍵技術,在國際上首創了模塊式高效干法選煤工藝系統,為我國西部干旱缺水地區煤炭分選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趙躍民教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國家“863”項目、“973”課題等科研項目。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省部級/行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8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獲國外專利27件,中國發明專利80件,出版著作7部,發表論文300余篇。獲國家教學名師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匹茲堡煤炭轉化創新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等。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睉鹇?,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育工作,培育了包括院士、國家教學名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及青年項目入選者等一大批優秀高層次人才。學校將以此為契機,再接再厲,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和人才隊伍帶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努力建成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呂俊復教授是熱能動力工程專家,在鍋爐科學技術工程方面做出創造性貢獻。他和他帶領的團隊揭示了循環流化床超高超大爐膛的氣固兩相流動特性和熱流密度分布特征,建立了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關鍵技術體系框架,開發了世界首臺60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闡明了泡態沸騰中可溶性鹽行為和沉積臨界條件,提出了自然循環分段蒸發實現高鹽給水生產過熱蒸汽的技術路線,開發了世界首臺以采油污水為給水的過熱蒸汽燃煤注汽鍋爐;發現了氣固兩相流態對反應的影響機制,提出了減小床料粒度以提高爐內石灰石脫硫效率、降低NOx原始排放的流態設計方法,開發了世界首臺燃燒控制達到原始超低排放的循環流化床鍋爐。相關技術成果得到產業化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完成人)和二等獎(第4完成人)、省部級科技進步/發明一等獎7次(第1完成人2次),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發表論文400余篇。
錢鳴高,采礦工程專家,主要從事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研究。1932年12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54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編者按】當前,科技競爭空前激烈,主要國家高度重視基礎研究:一方面,識別對未來有重要影響的優先領域;另一方面,建立對不同類型基礎研究的分類支持、分類管理,既重視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也重視與國家需求更加緊密相關的戰略性基礎研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戰略性基礎研究無疑是戰略性科學計劃支持的關鍵內容。我國現有科技資助體系中,對戰略性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支持不足。設立戰略性科學計劃并將其定位于戰略性基礎研究,既是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需要。
為推動我國戰略性基礎研究資助和管理機制的發展和完善,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指導推進下,《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組織策劃“戰略性基礎研究”專題,圍繞中國科學院學部相關咨詢項目內容,邀請領域專家和政策專家就戰略性基礎研究的概念、領域特征及對策等進行深刻思考和闡述,以期對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葛世榮,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天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83年7月畢業于黑龍江礦業學院,1989年獲得中國礦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10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助理,1997年3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2007年8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2017年4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8年10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受聘為教育部第七屆科技委學部委員、世界摩擦學理事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技術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世界能源論壇技術創新獎”、“孫越崎能源科技大獎”等榮譽稱號。2012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礦山智能裝備與摩擦學理論
主要成果:致力于煤礦井下無人化采掘裝備、礦山機械可靠性、摩擦學理論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主持了我國《煤礦安全規程》提升運輸條款修訂,領銜制定了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均排名第一)和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24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70余件,出版《采礦運輸技術與裝備》、《卓越采礦工程師》、《摩擦學的分形》等著作4部,培養博、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專題來自《煤炭科學技術》2021年第1期,包含王國法院士、顧大釗院士、王雙明院士最新成果。
王國法,1960年8月1日出生于山東省文登縣,男,山東文登人,煤炭開采技術與裝備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1月畢業于山東工學院(現山東大學)機械系,1985年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首席科學家。
長期從事煤炭高效綜采理論、技術與裝備體系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參與了我國煤炭綜采技術和裝備引進、消化、國產化研制和試驗的全過程。90年代初,主持創新研發了新型高效低位放頂煤液壓支架和系列高效綜采關鍵技術裝備;首次提出了液壓支架與圍巖“強度耦合、剛度耦合、穩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設計方法;主持設計研發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綜采和20m特厚煤層綜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m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和最大傾角的55°大傾角綜采等系列技術與裝備;主持的黃陵一礦智能化開采總體設計項目,首次實現常態化工作面有人巡視、無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獲得中國工業大獎;主持建立了我國綜采和液壓支架技術標準體系,實現成套技術完全國產化,研發的產品出口到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各類國家研發項目和省部級研發項目60余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和三等獎1項,30余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100余篇,第一發明人發明專利20余項。獲得全國杰出工程師獎、孫越崎能源大獎等,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紅普(1965.11.16- )采礦工程專家。山西五臺人。1985年畢業于山西礦業學院,1991年獲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博士學位?,F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采設計研究分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煤礦巷道支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發明了煤礦井下巷道圍巖地質力學測試方法與儀器,揭示出巷道圍巖地質力學參數分布規律;開發出基于地質力學測試,以錨固與注漿為核心的煤礦巷道安全高效支護成套技術體系。研究成果在我國煤礦得到廣泛應用,簡化了煤礦生產系統,提高了煤礦安全度與生產效率,推動了我國煤礦巷道支護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提升了我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理論與技術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120余篇。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智新(1959.11.14- )采礦工程技術和安全工程管理專家。遼寧錦州人。1982年畢業于遼寧阜新礦院采礦工程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F任山西焦煤集團總經理。
長期從事煤炭開采技術研究和煤炭開發工程管理。在老煤炭基地轉型建設中,提出“時空協同優化”工程哲學思想,首創“煤礦+工業園區”一體化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新模式,主持了大同礦區雙系煤田不對稱開發工程,組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單井口井工礦井塔山礦(1500萬噸/年),建設了我國煤炭行業第一個產業鏈最完整的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參與組織領導了堅硬頂板控制、煤炭自燃火災防治、瓦斯預控等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建立了安全結構理論,創新了煤礦安全理論與管控方法。提出并實施了稀缺煉焦煤資源保護性開采戰略。發表論文47篇,出版專著4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雙明(1955.05.21-),煤炭資源與地質勘查專家,陜西寶雞市人。1977年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地質系,1983年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質專業,獲碩士學位。曾任陜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兼總工程師,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
主持完成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鄂爾多斯盆地生態脆弱區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獲1997年、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組織、領導國家規劃礦區大型勘查工程,建立了煤炭資源綜合勘查技術體系,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煤炭工業戰略西移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資源保障,為實現西部煤炭綠色開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巖土體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活動對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有一定的影響。微生物巖土技術,是將微生物反應加以控制和利用,來解決巖土工程中的問題。在近...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