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從中國海油獲悉,公司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2000米地層發現千億方深煤層氣田——神府深煤層大氣田,探明地質儲量超1100億立方米。神府深煤層大氣田的發現展示了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深部煤層氣勘探開發的廣闊前景,對我國類似盆地資源勘探和非常規油氣增儲上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促進鄂爾多斯煤層氣領域的最新理論與技術成果的展示與交流,《煤炭科學技術》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圍繞該領域產出的成果。(數據來源:中國知網,2023-10-24)
地應力是影響煤儲層和煤與瓦斯突出的關鍵因素,對于優化開采、提高煤層氣產量以及預測危險性評價具有重要意義。本專題聚焦于地應力在煤層氣開發中的多方面影響,不僅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到啟發,并為推動地應力研究的發展做出貢獻。
專題來自于《煤炭學報》2023年08期,共3篇研究成果。
專題來自于《煤炭學報》2023年05期,共29篇研究成果。
專題來自于《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年02期,共3篇研究成果。
碎軟煤層在我國煤礦區分布廣泛,具有瓦斯含量高、壓力大、滲透率低等特征,在碎軟煤層中鉆進存在噴孔、塌孔、排渣不暢等問題,導致碎軟煤層鉆進困難、孔內事故頻發,進而影響成孔深度和成孔率,造成瓦斯治理盲區;尤其是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深度的增加,碎軟煤層瓦斯抽采孔工作量和成孔難度不斷增大。針對碎軟煤層瓦斯抽采對鉆孔施工需求,《煤田地質與勘探》編輯部整理了近年來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涵蓋碎軟煤層定向鉆進技術與裝備、 氣動定向鉆進技術與裝備,完井工藝技術,水力壓裂技術與設備等,以促進該研究領域技術進步和同行交流。
專題來自于《地質學報》2022年第11期。
《地質學報》創刊于1922年,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兜刭|學報》至今已走過95年的歷史,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忠實見證者,中國地質界的所有重大發現——北京猿人、陸相生油論、白云鄂博稀土礦、大慶油田等都能從中找到源頭;這些成果曾經為本刊在國內外地學界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使地質學報成為我國最著名的地學刊物之一。經多次改版,《地質學報》現為月刊,每月15日出刊,每年刊發文章220篇左右,自辦刊以來共發表文章近萬篇,為推動中國地質學科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兜刭|學報》已成為代表我國當前科技期刊最高水平的刊物之一,多次榮獲“國家期刊獎”等表彰。
鉆進取心技術與裝備是獲取煤層瓦斯含量、煤體物性等重要參數的必備手段,取心率與心樣原位性質對取心工藝和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隨著煤炭開采向深部和西部轉移,地質條件發生了復雜的變化,游離氣含量占有一定比例,煤層原位取心與瓦斯含量精準測定成為當下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專題選取密閉取心和繩索取心兩種技術及裝備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以供同行交流。
地震屬性是地震資料的幾何學、運動學及統計學特征的一種量度,也是刻畫、描述地層結構、巖性以及物性等地質信息的地震特征量。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在煤礦采區的構造解釋和巖性解釋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地震屬性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各種機器學習方法的興起,地震屬性成果突顯了豐富的地質信息,有利于更準確、多方位地對煤礦采區構造和巖性進行解釋。為此,專題成果來自于近年來在《煤田地質與勘探》發表的相關代表性研究成果,以促同行交流。
專題來自于《科技導報》2022年第3期。
《科技導報》1980年由楊振寧、李政道等美籍華裔科學家倡議在美國創辦,1984年轉至中國辦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會刊。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綜合性學術會刊,《科技導報》立足于科學發展前沿,以面向世界報道中國最優秀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成果為己任,將刊物辦成中國的Science和Nature為奮斗目標,積極反映國內外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理論、新發現、新創造、新方法,廣泛地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力圖展示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和水平。
巖土體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活動對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有一定的影響。微生物巖土技術,是將微生物反應加以控制和利用,來解決巖土工程中的問題。在近...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